探析《百万英镑》言语幽默与讽刺

探析《百万英镑》言语幽默与讽刺

【摘要】 《百万英镑》是出自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笔下的一部具有强烈批评主义色彩的典型代表性短篇小说,被誉为美国文学史上一颗星光熠熠的明珠。《百万英镑》运用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强有力的抨击了当时风靡盛行的拜金主义,向我们真实地展现了在物质欲望丛生的社会背景下,人性的丑恶、自私、冷漠、刻薄,作者通过描述一种非常規的社会现象,于幽默之处见讽刺,于叙事之中见真实,于泼辣之中见智谋,成为时至今日一部具有现实批判意义的不朽佳作。本文主要针对《百万英镑》言语幽默与讽刺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作者以其娴熟、幽默、诙谐的笔触将资本主义社会下人们的拜金主义描绘的淋漓尽致,从文章中一个个小人物身上,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悲哀和凄凉。

【关键词】 《百万英镑》 言语 幽默 讽刺 抨击

马克·吐温(Mark?Twain),美国著名作家,成为美国文学历史上现实主义文学之父,也被誉为“美国文坛巨子”。其作品主要以幽默、诙谐著称,作品中不仅体现了其个人的智慧、幽默和妙语,同时也是对现实社会深入的剖析和解读,将黑暗、歪曲、丑恶的社会现实通过幽默诙谐的语言手法和风格表现出来,不仅体现了生活的真实感,同时又极具强烈的讽刺意味,成为美国幽默作家的代表和典范,在美国文学史上展现出其惊人的文学天赋和魅力。

一、《百万英镑》作品概述

《百万英镑》是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之作,作品创作于1893年,小说采用漫画笔法,以百万英镑为主线,分别描绘出不同人物对此所展现出的人性丑态,幽默、诙谐,将市井小民的生活状态进行真实的描摹和还原,通过对当时拜金主义强烈的批判,揭露了当时社会的各种荒谬、怪诞、啼笑皆非的画面,小说中涵盖了社会的各个阶层,从王公贵族到贫民百姓,生动地刻画了不同人物面对金钱所展现的各种丑态强有力快的抨击了英美社会金钱至上的观念,使人忍俊不禁,陷入深思和遐想,也让人们金钱并不是我们生命中追求的唯一,还有更多美好的东西值得我们憧憬和向往。

《百万英镑》在情节和内容设置上,荒谬、怪诞,属于一个不合乎社会现实的故事。作品主要讲述了美国旧金山的办事员亨利·亚当斯在出海游玩的过程中,遇到风暴,又被获救,最后到了伦敦,成为当地的一名流浪汉,又无意中被卷入了两个富豪兄弟的赌约中,从此亨利彻底摆脱了颠沛流离、饥肠辘辘的生活,人生发生了大逆转,这两位富豪兄弟打赌的内容大致是这样:如果给一个贫穷的人的一张一百万英镑的钞票,让其自己支配,最后结果会怎样?哥哥认为:他我肯定会饿死的,因为他相信没有人会相信这些钞票是属于这个穷人的,就连银行也不会让他存钱,弟弟的观点正好相反:肯定会衣食无忧,生活会过的非常好。而亨利恰巧就成为验证这场的赌约的主人公。而让人难以置信的事情还是发生了,贪婪的人们阿谀奉承、纷纷巴结这个穷人,使他衣食无忧,一切免费,与此而来的还有社会地位的提升,最终竟然获得了人人敬仰的公爵地位,在小说中描述亨利的境遇中,从餐厅老板、酒店房东、达官贵人、美国公使这些代表了各个社会阶层中的不同人物,在面对亨利拥有的一百万大钞使,无不使出换身解数,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谄媚,讨好,最终亨利跻身于富翁之列,同时还拥有了美丽的妻子、体面的工作以及叁万英镑的银行利息,生活过得幸福而充裕,亨利仅仅凭借这张被给予暂时保管权的空头支票, 亨利爱情 、事业双丰收,成为了人生所谓的赢家 。这种看似戏剧化的结尾,却具有较强的挖苦、讽刺、以及嘲讽意味,作者通过娴熟的笔法,采用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将资本主义社会下人们贪婪、欲望、自私、丑恶等展现的淋漓尽致,将社会不同阶层中不同人物的丑态刻画的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描摹出一幅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的画面,有利的抨击了统治阶级下社会的黑暗和丑陋,同时也体现出对这种社会背景和现状的无限惋惜、凄凉之感。

二、《百万英镑》中语言的幽默和讽刺特色

(一)对比突出,双面情节

在《百万英镑》中,作者在语言上多次采用了鲜明的对比手法,通过这种强烈的对比,跌宕起伏,重点突出了前后强烈的反差效果,逐渐讲故事情节推向高潮,设置悬念,引人入胜,为读者带来不一般的阅读体验,通过故事情节的推进和引入,进一步揭示了其中蕴含的深刻的讽刺意味。

小说中由一张一百万元的支票为线索,使得一个挣扎在社会底层的贫穷百姓的人生从此而改变,这种颠覆性的语言手法,看似过分夸张、幽默的笔触,实质上将社会中的一个真实的想象由此引出,发人深省,主人公的生活从开始的颠沛流离、人人唾弃,到最终的受到嫉妒的追捧,诸如此类,这这种鲜明的对比手法,贯穿于文章的始末,小说在语言的描写上并没有使用那些轰动的事迹而是从普通生活中的细枝末节入手,通过对琐碎小事的描写,将社会的整个状态真实的还原出来,整个故事的情节就是以这位社会底层小人物的经历为主线,展开描述,从最初的社交,逐渐进入到上流社会,这种不可思议的经历恰恰是对现实生活真实的写照。买到诺这样的社会现状,人们的欲望不断生根发芽,形成了“金钱至上”、“金钱高于一切”的观念,甚至对于一个独立的个体,金钱成为衡量其社会身份和地位的唯一准则,那些本身处于社会底层的人们,他们面对贫穷潦倒的生活,颠沛流离,饥寒急迫,在这样的窘境下他们放弃了自己的尊严,任凭别人肆意的践踏和侮辱,有钱似乎就代表了社会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将会受到众人的敬仰和尊重,而当这些穷人变了之后,他们又会变成另外一副嘴脸,卑躬屈膝、阿谀奉承成为他们的常态,小说中写到:亨利去餐厅吃饭,老板看着他一副穷酸的样子,对他不屑一顾,甚至将他赶到角落里,还吩咐厨房给他的肉做成小丁,小说中运用及其夸张的语言描述了餐厅老板当时冷嘲热风、不屑一顾的言语和神态,然而当他拿出一百万支票时,故事发生了戏剧性的反转,老板的态度发生了逆转,恭敬、服从、谄媚,最后还表示不仅要主动赊账,还表示要下次一定要光顾。小说中使用大量幽默、生动的语言,将老板前后的这这种转变刻画的淋漓极致,侧面反映出人们面对金钱的诱惑,已经失去了起码的道德底线,完全被金钱所蒙蔽。

(二)采用幽默和讽刺结合的笔触,凸显主题

这篇小说主要采用了漫画笔法,将幽默和讽刺充分的结合起来,将资产阶级背景下拜金主义现象详细的描述出来,人们在金钱的驱动和利诱下,被金钱所禁锢,形成一种固定不变的思维模式,即金钱代表一切,以金钱至上的观念去衡量一个人的身份、地位,品行、修养。人们被扣上了金钱的枷锁,成为了金钱的奴隶和仆人。比如当亨利进入到裁缝店里,店员看着他衣衫破烂的样子,对他爱搭不理,不予理睬,当亨利表示由于携带大钞不便找零时,店员一副刻薄的嘴脸,老板更是变本加厉,态度恶劣,而当亨利掏出手中的钞票时,老板和店员的画风完全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逆转,老板一边责备店员愚蠢的行为,一边对亨利巴结、示好,阿谀奉承,文章中这样写道:他笑着接过钞票,那种笑容满脸都是。里面有褶纹,还有皱纹,还有螺旋纹,就像你向池塘投了一块砖头的地方一样。然后,当他瞥了一眼那张钞票,他的笑容凝固了。然后变黄,就像你在维苏威火山边上那些小块平地上看到的凝固起来的波纹状、蠕虫状的熔岩一样。”

运用这种诙谐、幽默的语言,生动的讽刺了挖苦了老板和店员在金钱的利诱之下破败不堪的形象,作者通过一些极具幽默色彩的言语以及神态,体现了店员以及老板唯利是图、阿谀奉承的嘴脸,讽刺中不失诙谐,揭露了人们过度的拜金主义,金钱高于一切的错误观念,在亨利的社会交往中,所有和他打交道的人们他们普遍展现的一种态度取决于穷人和富人,对于富人总是毕恭毕敬、谄媚巴结,而对于穷人就是不予理睬,冷嘲热讽,讲人性的丑恶通过这种语言上的鲜明对比生动的展现出来,同时也表达出作者对这种极度崇尚金钱、被金錢所腐蚀的社会背景的强烈不满和谴责,抨击了社会的黑暗和人们的丑陋。

(三)通过人物形象言行之间的冲突,凸显幽默特色

在小说中,作者勾勒出各种鲜明特色的人物形象,通过对形形色色的人物面对金钱所展现的言行之间的冲突,不仅体现出幽默诙谐的语言特色,同时也是人物角色的塑造更加鲜明、富有特色。小说中这样写道:店老板看到亨利拿出百万英镑钞票时,随机的反应就如同石化一般,手脚像石头一般动弹不得,在他的内心中去数次的纠结和悔恨自己不能找出这张大面值的钞票而卑躬屈膝,连连表示歉意。在面对这样大面值的钞票时,他表示无比震惊和惊喜,一直拿在手中一般看一边摸,好像永远也看不够似的,从他的眼神里面透露出那种极度渴望而不可及无奈和哀怨,对于体格普通的小市民而言,这张大钞的意义非同寻常,无比神圣、无比珍贵,对于他们来说简直是一项绝世珍宝一般,想摸却又摸不到似的。

文章开头有这样一段:亨利狼狈不堪,饥渴难耐,看见一个孩子随手丢下的

一颗梨子,只咬了半口,他无数次想将其捡起来,但是每当他准备捡起来的时候,就会有人过来,这样持续了无数次后,他又将手缩回去,摆出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但是心里不知道挣扎了多少次,想要捡起来充饥,接着到了 富翁家里,他看看到一桌子的美味,垂涎欲滴,他自认为人家会请他吃饭,哪知道只是他想想而已,人家并没有这种想法,他走出门后,却发现那半只例子也不见了。

作者通过这种人物言行的刻画,充分展现出人们强烈的金钱欲望不断滋生,揭示了人性的贪婪、丑陋、自私、欲望,这种看似冲突的人物形象言行和言语上面的风趣幽默,轻猫淡写,恰恰能反映出文章独具特色的幽默和讽刺意味。

(四)表层虚构、深层真实,用离奇展现真实

在《百万英镑》中,作者在内容以及语言运用上多以夸张、幽默、怪诞为主,运用这些表面上不符合常规、超乎现实的离奇事物来还原真实的社会现状,这也是小说中语言运用方面的一大特色,成为点睛之笔,为读者营造一种表层虚构、深层真实的境界。如果我们仅从表面上去判断,无论是故事情节还是语言运用上面似乎都显得格格不入,脱离实际,这种语言上的过分夸大,往往让人感到整个故事怪诞离奇,不够真实,脱离现实生活,然而,站在深层次的角度我们不不难发现,故事中所描绘和社会生活状态和人物形象就是当时社会的缩影,无非是通过加入了一些更具幽默、荒谬的语言将其展现出来,是真实生活的写照。文章中的“一百万元钞票”、“两个王公贵族的赌约”、“亨利身份的不断变化”这些所谓的语言点似乎都显得归于夸张、离奇,难以置信,然而作者正是有这些夸张、怪诞、幽默的语言点,揭示出了当时生活背景下人人崇尚金钱,金钱高于一切的拜金主义观念,而这些看书离奇的事物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这也正是值得人们警醒的深思的问题,具有强烈的批判主义色彩。

结束语

《百万英镑》是美国文学历史上一部具有极强的的代表著作,马克·吐温以自身辛辣、幽默的语言有力的抨击了社会的丑陋和黑暗,选择社会中最具讽刺意味的事物将漫画式的夸张手法融入进来,使人忍俊不禁,同时又发人深省,通过采用荒诞、离奇的故事情节和幽默诙谐的语言,和主人公的一本正经形成强烈的对比,营造出一种喜感,揭示出当时资产社会背景下,人们的思想和心灵被金钱所腐蚀,成为金钱的奴隶,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盲目崇尚金钱,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都在金钱的驱动下发生这改变,运用一种轻松幽默的语言风格,充分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具有强烈的嘲讽、挖苦意味,人们在捧腹大笑至于更多的是深思和警醒。

参考文献

[1] 张玉梅.不朽的马克·吐温——试析马克·吐温的讽刺与幽默[D].吉林大学,2004.

[2] 程禹茜.美学视角下的喜与悲——论马克·吐温《百万英镑》喜剧外壳下的悲剧内涵[J].海外英语,2015,09:160-161+166.

[3] 余菲平.含蓄幽默写人间雨雪冰霜——《一百万英镑的钞票》创作特色探究[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6:102-105.

[4] 王芳.批判但不绝望——再读马克·吐温中短篇小说[J].博览群书,2015,12:26-29.

[5] 农舒淋.从马克·吐温的《百万英镑》看英美文化的差异[J].名作欣赏,2012,12:107-108.

[6] 吴艳.从认知学视角解读《百万英镑》中的概念整合[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3:86-88.

[7] 陈炬.《阿Q正传》与《百万英镑》中的幽默讽刺比较[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2:48-51.

相关资讯

世界杯:商业帝国的海天盛筵
365体育官网登录入口

世界杯:商业帝国的海天盛筵

⌚ 07-22 👁️ 4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