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机器人DH参数与逆运动学求解

掌握机器人DH参数与逆运动学求解

本文还有配套的精品资源,点击获取

简介:DH参数是机器人学中描述机械臂关节坐标系间关系的常用方法,涉及正运动学和逆运动学。逆运动学是求解末端执行器位置和姿态对关节变量映射的关键问题。本文档聚焦于PUMA560机器人,一种经典的工业机器人,通过8组不同关节角度配置达成相同的末端执行器状态。介绍包括"机器人学导论第三版"在内的重要资料参考,以及相关MATLAB程序文件,如PM5603.m、PUMA_INV.m和PM5601.m,它们分别负责PUMA560逆解、通用逆解和正解的计算。学习这些文件,可以深入理解DH参数在机器人运动学中的应用和编程计算方法,对机器人控制系统设计与路径规划有重要意义。

1. DH参数在机器人学中的应用

1.1 DH参数的定义与重要性

在机器人学中,DH参数(Denavit-Hartenberg参数)是一套用于描述机器人连杆间相对位置和方向的标准方法。其重要性不仅体现在能够简洁地表达复杂的机械结构,而且为机器人运动学的分析和计算提供了一种直观有效的途径。正因如此,DH参数成为机器人研究与设计中不可或缺的理论工具。

1.1.1 直角坐标机器人的局限性

直角坐标机器人在执行简单直线运动任务时表现出色,但当涉及到复杂轨迹或非线性运动时,其控制和运动描述变得异常复杂。机器人末端执行器的位置与姿态调整需求,使得需要一种更灵活和通用的方法来描述机器人各连杆的运动状态。

1.1.2 DH参数的引入与定义

为解决上述问题,Denavit和Hartenberg提出了一种新的参数表示法。DH参数通过四个基本参数(连杆长度(a)、连杆扭转角(\alpha)、连杆偏距(d)、关节转角(\theta))来表征机器人每个关节与相邻关节之间的相对位置和姿态,从而实现对机器人整个运动链的描述。

1.1.3 DH参数与机器人运动学

DH参数为机器人的正运动学和逆运动学提供了统一的理论基础。通过DH参数,可以构建起机器人的运动方程,进而计算出机器人末端执行器在空间中的位置和姿态,这对于机器人路径规划和运动控制至关重要。

在下一节中,我们将探讨DH参数的具体表示方法和构建模型的过程,以及它在机器人运动描述中的具体应用。

2. 正运动学与逆运动学的概念和区别

2.1 正运动学的基础知识

正运动学是机器人学中一个核心的组成部分,它关注的是机器人各关节参数与其末端执行器位置和姿态之间的关系。要准确掌握正运动学的知识,需要先理解以下几个关键点:

2.1.1 正运动学的定义与公式

正运动学(Forward Kinematics, FK)描述的是机器人根据其关节角度或其他输入参数,计算末端执行器(通常是机器人的手爪或工具)的位置和姿态的过程。它将输入变量(关节角度)转换成输出变量(末端执行器的位置和姿态)。

正运动学方程通常包括几个步骤: - 确定每个关节的类型和运动参数。 - 使用矩阵运算来累积单个关节的变换。 - 连续应用这些变换来计算末端执行器的全局位置和姿态。

2.1.2 正运动学在机器人编程中的作用

在机器人编程中,正运动学的作用不可或缺。程序员通过设定正确的关节角度,能够计算出末端执行器的精确位置和姿态,这对于任务规划和路径规划非常重要。例如,若要机器人在三维空间内完成一个精确的拾取和放置任务,必须首先确定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关节的角度变化。

2.1.3 正运动学的计算实例

假设有一个简单的二维关节臂,它由两个旋转关节组成。第一个关节可以旋转,第二个关节则连接到执行器。要计算执行器的位置,可以使用以下方程:

x = d1 + l1 * cos(theta1) + l2 * cos(theta1 + theta2)

y = l1 * sin(theta1) + l2 * sin(theta1 + theta2)

其中, d1 是第一个关节的位置, l1 和 l2 是连杆的长度, theta1 和 theta2 是关节的旋转角度。通过输入具体的关节角度,我们可以计算出执行器的 (x, y) 坐标。

2.2 逆运动学的理论基础

逆运动学是正运动学的逆过程,它涉及到根据给定的末端执行器的位置和姿态,计算达到这一状态所需的关节角度。

2.2.1 逆运动学的数学定义与概念

逆运动学(Inverse Kinematics, IK)的数学定义是指在给定机器人末端执行器的期望位置和姿态的情况下,求解各个关节角度的过程。这个过程通常比正运动学复杂,因为可能存在多组关节角度能够达到同一个末端位置和姿态。

2.2.2 逆运动学解的存在性和唯一性问题

逆运动学解的求解不总是存在的,或者即使存在,也未必是唯一的。在某些机器人结构中,可能存在奇点(Singularities),在这些位置,机器人的一个或多个自由度会失去控制,导致无法计算唯一的逆运动学解。

2.2.3 逆运动学的计算方法概述

逆运动学的计算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 - 几何法:使用几何构造和三角关系来求解。 - 数值法:通过迭代和优化算法逼近解。 - 符号解析法:运用代数方程和符号计算软件求解。

2.3 正逆运动学的区别与联系

正运动学和逆运动学虽然在形式上是对立的,但它们是机器人运动学的两个互补方面。

2.3.1 正逆运动学的目标与过程差异

正运动学和逆运动学的目标不同: - 正运动学的目标是从关节角度计算末端执行器的位置。 - 逆运动学的目标是确定关节角度,以便达到期望的末端执行器位置。

这个过程的差异反映了机器人运动学的复杂性,因为一个给定的姿态可以通过不同的关节配置来实现。

2.3.2 正逆运动学解的对比分析

正逆运动学解的对比通常涉及解的唯一性、复杂度和计算量。例如,在有些情况下,逆运动学解可能是多对一的,这意味着多个关节配置可以实现同一个末端姿态。

2.3.3 理解正逆运动学对机器人设计的意义

了解正逆运动学不仅对编程人员至关重要,它也对机器人的设计产生深远影响。设计者可以通过这些知识来优化机器人的结构,确保其具有良好的运动学性能,以及有效的路径规划和任务执行能力。例如,避免设计产生奇点的机械结构,能够提高机器人的作业稳定性和效率。

3. PUMA560机器人及其逆解计算

3.1 PUMA560机器人的结构与参数

3.1.1 PUMA560机器人的历史背景

PUMA560是美国Unimation公司开发的一类早期工业机器人,它拥有6个自由度(DOF),是机器人学领域中一个标志性的模型。由于其在工业领域的广泛应用和教学中的重要地位,PUMA560成为了研究和教授机器人运动学的典型案例。自1970年代推出以来,PUMA560便因其高效性能和可靠性而被广泛采用,特别是在汽车制造业和航空工业中。

3.1.2 PUMA560机器人参数介绍

PUMA560机器人的主要参数包括其关节类型、工作范围、载重能力以及关键的DH参数。具体而言,PUMA560具有六个旋转关节,其运动范围、最大速度和加速度等参数构成了机器人设计的核心。DH参数是描述机器人关节和连杆之间关系的四元组,对于理解和求解机器人的运动学至关重要。PUMA560的关节以特定的顺序排列,每一对关节通过一个连杆连接,关节和连杆参数共同决定了PUMA560的运动学模型。

3.1.3 PUMA560机器人的应用场景

PUMA560设计之初就考虑到在恶劣环境下长时间稳定运行的需求,使其在自动化装配、搬运、喷漆以及焊接等领域成为首选。它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从复杂的精密制造到重工业的重型负载搬运均可见其身影。PUMA560的高精度和出色的性能使它成为机器人运动学教学和工业应用研究的典型代表。

3.2 PUMA560的正运动学分析

3.2.1 PUMA560正运动学建模

正运动学是指根据机器人各关节的运动参数(如角度或位移),来计算末端执行器的位置和姿态的过程。在PUMA560的情况下,这通常涉及将DH参数转换为齐次变换矩阵,进而推导出末端执行器相对于基座标的位姿。PUMA560的每一个关节通过其旋转或平移对于前一个关节产生影响,因此可以通过计算每一关节的变换矩阵并进行连乘,得到最终的末端执行器位姿。

3.2.2 正运动学的数学推导过程

从数学的角度,我们可以使用齐次变换来表示PUMA560每个关节的变化。通过结合变换矩阵中的旋转和平移,可以得到描述整个机器人运动的公式。例如,关节i的变换矩阵T_i可以表示为:

T_i = Rot(alpha_i, a_i) * Trans(d_i, 0, 0) * Trans(0, 0, a_i) * Rot(theta_i, 0, 0, 1)

其中, alpha_i 是扭角, a_i 是连杆长度, d_i 是连杆偏移, theta_i 是关节角。将所有关节的变换矩阵相乘,就得到了从基座标到末端执行器的总变换矩阵T:

T = T_1 * T_2 * ... * T_6

3.2.3 正运动学的编程实现与验证

为了验证正运动学模型,我们可以采用编程方式来实现这一计算。以下是一个使用伪代码表示的示例:

function [T6] = forward_kinematics(theta)

% 初始化DH参数表

a = [0, 0.5, 0, 0, 0, 0];

alpha = [-pi/2, 0, -pi/2, pi/2, -pi/2, 0];

d = [0.1, 0, 0, 0.5, 0, 0.05];

theta = theta * pi/180; % 将角度转换为弧度

T = eye(4); % 初始化为单位矩阵

for i=1:6

T_i = [cos(theta(i)) -sin(theta(i)) 0 a(i);

sin(theta(i))*cos(alpha(i)) cos(theta(i))*cos(alpha(i)) -sin(alpha(i)) -sin(alpha(i))*d(i);

sin(theta(i))*sin(alpha(i)) cos(theta(i))*sin(alpha(i)) cos(alpha(i)) cos(alpha(i))*d(i);

0 0 0 1];

T = T * T_i; % 矩阵连乘

end

T6 = T; % 存储最终变换矩阵

end

通过对PUMA560的正运动学进行编程实现和验证,我们可以确保模型的正确性,为后续的逆运动学分析和编程打下坚实基础。

3.3 PUMA560的逆运动学求解

3.3.1 逆运动学问题的数学建模

逆运动学问题是指根据末端执行器所期望的位置和姿态,来求解机器人各个关节的运动参数。对于PUMA560而言,这个问题相对复杂,因为其六个自由度允许它在空间中达到多种姿态。逆运动学的求解通常涉及解非线性方程组,可能没有解析解或者有多个解。对于PUMA560,常用的方法包括解析法和数值法。在解析法中,可以使用代数技巧和几何约束来求解各关节角度。例如,利用链式法则和三角恒等式来逐步推导出每个关节变量。

3.3.2 PUMA560逆运动学的算法与技巧

PUMA560的逆运动学通常涉及到复杂数学运算,需要精确的算法设计。算法的选取取决于所希望求解的关节角度是否必须是唯一的,或者是否可以接受多个可能的解。一个著名的PUMA560逆运动学求解技巧是基于冗余度分析和运动学分解的方法。该方法通过将PUMA560的逆运动学分解成若干个较为简单的子问题,从而简化了求解过程。例如,可以首先求解前三个关节角度,它们决定了末端执行器在水平面内的位置;然后求解另外三个关节角度,以确定末端执行器的姿态。

3.3.3 逆运动学编程实践与分析

在实践中,逆运动学的编程往往需要结合高级数学工具和算法库。以下是一个简化的代码示例,展示了如何通过编程求解PUMA560的逆运动学问题:

function theta = inverse_kinematics(x, y, z)

% 假设输入是末端执行器相对于基坐标系的位置(x, y, z)

% 返回关节角度theta,用于调用forward_kinematics验证结果

% 使用PUMA560逆运动学的特定算法或数值方法求解theta

% 此处省略了具体的求解过程和算法实现细节

% 假设得到的解向量为theta,包含6个关节角度

end

逆运动学编程实践需要开发者具备扎实的机器人运动学知识和编程能力。通过上述过程,开发者可以验证其编程模型的正确性,并深入理解PUMA560机器人的运动特性。

4. 使用MATLAB进行逆运动学求解

4.1 MATLAB环境下的机器人模型搭建

4.1.1 MATLAB在机器人学中的应用概述

MATLAB(Matrix Laboratory的缩写)是一款由MathWorks公司推出的高性能数值计算与可视化软件。在机器人学领域,MATLAB提供了强大的工具和函数库,用于模型建立、仿真、数据分析和算法开发。其提供的Robotics Toolbox是一系列用于机器人学的工具和函数,能够帮助工程师和研究人员在图形化界面下搭建机器人模型,进行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以及生成逆运动学解。

4.1.2 MATLAB中创建机器人模型的基本步骤

在MATLAB中创建机器人模型通常遵循以下步骤: 1. 定义机器人的DH参数,这包括每根连杆的长度、扭转角、偏移量以及关节类型。 2. 使用Robotics Toolbox中的函数构建机器人模型,例如 SerialLink 类可以用来创建串联机器人模型。 3. 利用构建好的机器人模型进行运动学分析,包括正运动学、逆运动学、雅可比矩阵计算等。 4. 通过图形界面展示机器人模型和运动轨迹,验证模型的正确性和运动性能。

4.1.3 利用MATLAB仿真工具箱搭建PUMA560模型

PUMA560是一款经典的工业机器人模型,具有六个自由度。使用MATLAB搭建PUMA560模型可以通过以下代码实现:

% 定义PUMA560机器人的DH参数

% 参数顺序为:theta d a alpha

L(1) = Link([0 0.1635 0.0203 -pi/2], 'standard');

L(2) = Link([0 0 0.4318 0], 'standard');

L(3) = Link([0 0.15009 -0.0203 pi/2], 'standard');

L(4) = Link([0 0.4318 0 -pi/2], 'standard');

L(5) = Link([0 0 0 pi/2], 'standard');

L(6) = Link([0 0 0 0], 'standard');

% 创建机器人模型

puma560 = SerialLink(L, 'name', 'PUMA560');

% 绘制机器人模型

puma560.plot([0 pi/4 pi/2 0 0 0]);

在上述代码中, Link 类用于创建单个关节的描述, SerialLink 类用于将多个关节串联起来创建完整的机器人模型。创建模型后,可以使用 plot 函数在MATLAB中显示模型的初始状态。

4.2 MATLAB中的逆运动学求解方法

4.2.1 MATLAB中的运动学函数与工具

MATLAB提供了多种函数和工具用于解决机器人学中的逆运动学问题。例如,可以使用 ikine 函数进行逆运动学求解。该函数能够处理多种类型的机器人模型,并且能够返回满足末端执行器位姿的关节角度。

4.2.2 编写逆运动学求解程序

为了编写逆运动学求解程序,我们需要首先定义PUMA560末端执行器的目标位姿。然后,可以使用以下代码结构求解逆运动学问题:

% 定义PUMA560的目标末端执行器位姿,假设为单位矩阵

T = transl(0.5, 0.1, 0.2) * trotx(pi/2);

% 使用ikine函数求解逆运动学

q = puma560.ikine(T, [0 0 0 0 0 0], 'mask', [1 1 1 1 1 1]);

% 显示求解结果

disp('解为:');

disp(rad2deg(q));

在上述代码中, transl 和 trotx 函数用于创建末端执行器的目标位姿矩阵。 ikine 函数尝试找到满足目标位姿的关节角度 q 。通过设置掩码 mask 为 [1 1 1 1 1 1] ,我们指定所有六个关节都需要计算逆解。

4.2.3 逆运动学结果的图形化展示

求得逆运动学解之后,可以利用MATLAB的图形化工具展示结果。这不仅可以验证解的正确性,还能直观地看到每个关节如何协同运动以达到目标位置。以下代码展示了如何用图形化的方式展示逆运动学的结果:

% 绘制逆运动学解

puma560.plot(q);

执行上述代码后,MATLAB将显示PUMA560机器人在初始位置和计算得到的逆运动学解位置的状态。

4.3 MATLAB在逆运动学编程中的高级应用

4.3.1 MATLAB优化工具在运动学中的应用

在实际应用中,可能需要根据特定的性能指标对机器人的运动进行优化。MATLAB的优化工具箱可以用于这类问题。通过定义一个目标函数来表示性能指标(如能耗、运动时间、加速度等),我们可以使用优化工具箱中的函数来寻找最优的运动轨迹,从而提高机器人的工作效率或减少能耗。

4.3.2 MATLAB脚本与函数在逆解中的协同工作

在MATLAB中,脚本和函数协同工作可以提高代码的模块化和重用性。脚本可以用于快速验证模型或函数的正确性,而函数则用于封装重复使用的代码段。例如,可以编写一个函数来封装逆运动学求解的步骤,然后在脚本中调用该函数以进行不同的求解任务。

4.3.3 案例研究:复杂机器人模型的逆运动学分析

为了更深入地理解逆运动学编程技巧,我们可以研究一个复杂机器人模型的逆运动学求解过程。在这个案例中,我们可能需要处理非标准关节配置、奇异性问题以及多个有效解的情况。通过MATLAB提供的工具和函数,我们能够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不同策略,并在仿真环境中验证这些策略的有效性。

5. 掌握机器人逆运动学编程技巧

逆运动学问题在机器人学中是一个复杂而核心的议题,它不仅涉及到机器人建模、数学分析,而且对编程技巧和算法实现有着极高的要求。逆运动学的编程旨在计算机器人各关节角度,以使末端执行器达到期望的位置和姿态。本章将介绍逆运动学编程的基本原则、进阶技巧,并通过实战案例展示如何综合运用这些技巧。

5.1 逆运动学编程的基本原则与策略

5.1.1 逆运动学编程的常见问题

在进行逆运动学编程时,我们常常会遇到几个关键问题。首先是复杂性问题,随着机器人自由度的增加,求解逆运动学的计算复杂度也会显著提高。其次是解的存在性与唯一性问题,某些机器人的特定姿态可能没有逆解或者有多个解。最后是数值稳定性问题,由于涉及到大量的非线性方程和迭代计算,算法的数值稳定性对最终结果的准确性至关重要。

5.1.2 编程策略的选择与应用

为了应对上述挑战,编程策略的选择至关重要。首先,可以采用模块化编程,将问题分解为可管理的子模块,分别处理不同部分的计算。其次,应优先考虑解析方法而非数值方法,解析方法往往更稳定,计算速度更快。最后,进行充分的算法预处理和结果后处理,如奇异值分解(SVD)来提高解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5.1.3 优化编程思路与逻辑结构

编程思路和逻辑结构的优化直接关系到程序的可读性、可维护性和运行效率。合理的编程思路应该包括清晰的数据流设计、合理的变量命名和注释。逻辑结构的优化则体现在对算法流程的精简和对代码的重构上,减少冗余和提高执行效率。

5.2 逆运动学编程的进阶技巧

5.2.1 高效算法在逆运动学中的应用

在逆运动学编程中,采用高效的算法可以显著提升程序的执行效率。例如,使用快速的矩阵求逆算法,或者当机器人结构允许时,采用封闭形式的解。此外,对于数值迭代方法,如牛顿-拉夫森方法(Newton-Raphson)或者梯度下降法,可以通过适当的加速技术如共轭梯度法来提升收敛速度。

5.2.2 面向对象编程在机器人逆解中的优势

面向对象编程(OOP)为逆运动学编程提供了极大的便利。通过将机器人的组件、关节、连杆等抽象为类,可以构建出层次清晰、易于扩展和维护的代码结构。OOP中类的封装、继承和多态等特性,使得复杂系统的逆运动学计算更加模块化和直观。

5.2.3 跨平台编程与逆运动学集成

机器人系统常常需要在不同的硬件和操作系统上部署。因此,采用跨平台编程语言和框架,如Python、ROS(Robot Operating System),能够帮助开发者更容易地将逆运动学算法集成到实际的机器人系统中。

5.3 实战案例:逆运动学编程技巧的综合运用

5.3.1 案例背景与需求分析

让我们考虑一个实际的机器人逆运动学问题,假设我们正在开发一个六自由度的机械臂,需要编程实现其末端执行器能够精确地追踪一条特定的三维路径。分析需求后,我们确定需要实现的功能包括路径点的插值、逆运动学的实时求解和关节角度的平滑过渡。

5.3.2 编码实践与关键代码解析

首先,我们需要定义机械臂的DH参数模型,并构建相应的数学模型。然后,使用逆运动学算法计算出每个路径点对应的关节角度。在编码实践中,关键部分的代码可能如下所示:

# 逆运动学求解函数

def inverse_kinematics(x, y, z, q1, q2, q3):

# 这里是简化的伪代码,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机械臂的DH参数具体实现

theta1 = f1(x, y, z, q1, q2, q3)

theta2 = f2(x, y, z, q1, q2, q3)

theta3 = f3(x, y, z, q1, q2, q3)

theta4 = f4(x, y, z, q1, q2, q3)

theta5 = f5(x, y, z, q1, q2, q3)

theta6 = f6(x, y, z, q1, q2, q3)

return [theta1, theta2, theta3, theta4, theta5, theta6]

# 路径点插值和实时求解

path_points = get_path_points()

joint_angles = []

for point in path_points:

angles = inverse_kinematics(point.x, point.y, point.z, q1, q2, q3)

joint_angles.append(angles)

5.3.3 编程效果评估与问题调试

编码完成后,需要对逆运动学求解的效果进行评估。评估标准包括计算精度、计算时间和代码的鲁棒性。此外,通过实际物理机械臂或仿真软件对结果进行验证,确保逆运动学求解的正确性。如果遇到问题,需要通过调试工具对代码进行调试,这可能包括修改算法、调整参数或者优化数据结构等。

通过这个实战案例,我们可以看到逆运动学编程不仅仅是算法和数学的实现,更是一个全面的软件开发过程,它要求开发者具备从理论分析到实践应用的全方位能力。

本文还有配套的精品资源,点击获取

简介:DH参数是机器人学中描述机械臂关节坐标系间关系的常用方法,涉及正运动学和逆运动学。逆运动学是求解末端执行器位置和姿态对关节变量映射的关键问题。本文档聚焦于PUMA560机器人,一种经典的工业机器人,通过8组不同关节角度配置达成相同的末端执行器状态。介绍包括"机器人学导论第三版"在内的重要资料参考,以及相关MATLAB程序文件,如PM5603.m、PUMA_INV.m和PM5601.m,它们分别负责PUMA560逆解、通用逆解和正解的计算。学习这些文件,可以深入理解DH参数在机器人运动学中的应用和编程计算方法,对机器人控制系统设计与路径规划有重要意义。

本文还有配套的精品资源,点击获取

相关资讯

​已发送的邮件想要撤回,该怎么操作?
28365365tw五大联赛

​已发送的邮件想要撤回,该怎么操作?

⌚ 10-10 👁️ 9089
手机QQ中设置延时到账的操作步骤介绍
bt365网址

手机QQ中设置延时到账的操作步骤介绍

⌚ 08-17 👁️ 9513
解析服装所具有的三重属性
bt365网址

解析服装所具有的三重属性

⌚ 07-14 👁️ 3844